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
河北省威县常屯学区 吴俊英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想和安排,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从实践看,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只有二者互相补充,和谐相生,相得益彰,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精心的预设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这一点上说精心的预设是必要的,它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学习《插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事先准备了一面镜子。当学生质疑:前一小节写“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后一小节写“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为什么景物顺序是反的呢?我在表扬了这位同学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后,便拿出镜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再组织讨论。最后,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镜子照出的事物是倒着的,如果把水田看作一面镜子,它照出来的景物不也是倒着吗?课文有意这样安排,更强化了水田像镜子的特点。由于教师在课前预设到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时会有一定难度,便准备了镜子,用实际演示法巧妙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二、意外的生成是必然的
意外的生成也称非预设生成,它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打乱了教师的预设,表现出的情况与教师的预设相反或在教师的预想之外。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个体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产生意外的生成也是必然的,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吧。
例如,在学习《南辕北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故事的含义,我组织学生讨论:“季梁的朋友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地球是圆的,如果季梁的朋友一直往北走,就会绕地球一圈,他能到达楚国。”说实话,当时我真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处理。但事后想想,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对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已提前实现独立阅读的孩子们来说,产生这样的生成是必然的,只不过我低估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而感到有些“意外”。
三、正确对待意外生成
对意外的生成,首先要宽容地接纳。真实的课堂并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它随时会像生命一样滋生出预设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教师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囊括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应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去接纳意外生成。生成有时侧重知识方面,有时是侧重情感方面的。
其次,要机智地引导。出现意外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舍本而逐末”的生成。生成应当尊重“文本”的内涵,在深入理解文本丰富内涵基础上进行生成。另外,“即时生成”也并不是都有价值,教师要有所选择,对那些无关的、意义不大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可以一笔代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另外,还要会巧妙地利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生发开来,不仅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执教《妈妈,不要送伞来》时,也许是由于这首小诗趣味十足,描绘的好像就是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吧,孩子们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抒发出自己的感情。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仿照课文进行了口头创作,把原本安排在下一课时的仿写内容提了过来。从教学效果看,果然非常好,有些孩子的创作简直出乎我的预料!请看一位学生仿写的一首小诗《妈妈,不要来接我》:
不要来接我,妈妈,/我喜欢在小路上慢悠悠地走回家。/我喜欢地上的小红砖,/跳着欢快的方格舞。/不要来接我,妈妈,/我喜欢和同学相伴,/像老朋友一样,/悄悄地说着班里发生的趣事。/妈妈,我懂得你的爱,/但我已是个小大人,/懂得保护我自己,/在成长中,/我会变得勇敢,独立。
教师根据当时的课堂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意外生成,不露痕迹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总不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有时会让你啼笑皆非;有时会让你措手不及;有时又会让你受益匪浅。因为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迸发出什么样的奇思妙想。教师既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又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应付课堂上未曾预设的生成,才能不至于使自己在课堂上方寸大乱。生成,离不开预设。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时,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灵动的激情。
|